以共好、多贏,執行非洲菁英計畫(2022-04-18)
刁曼蓬 2021.11.24
學員歸國後為國家領導、專業技術管理種子團隊,可望成為我國際上堅實、友好的夥伴。圖/美聯社
日前教育部宣布啟動「非洲菁英人才培育計畫」,聚焦農業、醫療、資訊、商管、華語教育等5個高教領域,招收非洲菁英來台就讀碩博士學位、培育特定領域高階人才。
2018年4月蔡英文總統結束非洲史瓦帝尼訪問歸來正式提出「非洲計畫」,由國安局負責統合各部會推動。上項計畫即是在此情境下提出。補助包括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東華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台北醫學大學5校,約1000萬元成立「特定領域學位班」4班、「短期專題研習班」8班及「特定領域聯盟」2件。其中「特定領域學位專班」以農業及醫藥為主,或開設碩士或博士學位班,或與當地國優質產學研究機構開設雙聯學位班,招收非洲國家學研機構教研人員或主管及一般學生。「短期專題研習班」也以農業及醫藥領域,採跨領域別、議題、專題研習的短期研習方式辦理,完成課程者授予學分證明,參加對象為非洲國家高級中等以上學校教職員生或政府官員,因應疫情可以遠距方式推動。
要從非洲看世界
了解非洲的識者認為,教育部的上項計畫「不宜從台灣看非洲,應從非洲當地個別國家地區的需求來規劃」。非洲地理面積廣闊,殖民歷史及多元民族,各國生態環境、文化語言,產業經濟生態迥異,差異極為巨大。因歐美殖民淵源,各國菁英份子首選多為歐美名校。近25年來中國「前進非洲」的計畫下,每年數以千名計的非洲學生留華。相對我國近年來「去國際化」的外交境遇,現僅史瓦帝尼一邦交國,非洲愈加遙遠。
幸賴上一世紀七、八0年代即隨農技團、陸續前往非洲開疆闢土的非洲台灣企業(目前有24個非洲台商會、800名會員、3萬名台商),儘管無國家外交庇護,各地非洲台商本著互利雙贏、在地共生的經營,將台灣企業發展經驗技術帶到當地,其低調但深入當地的影響力,受在地肯定,獲得認同。如以南非地區為基地的「佛教阿彌陀佛關懷中心」在非洲六個國家、七個院區,以中英文雙語教學教養學生1,600名(中小學為主);來台就讀大學院校也有31名之多。現任烏干達台商會長、非洲台灣總商會副總會長林政良多年來致力推動非洲學生來台就讀,2019年協助來台就讀的學生就有16位之多。
識者咸以為非洲人才培育計畫應從長期、非洲當地需求端規劃。宜與深耕非洲台商通盤的聯繫、溝通、理解各個所在地經濟發展階段的需求,不以上述五所大學醫療、農業碩博士科系為限。可藉如「佛教阿彌陀佛關懷中心」多年打下堅實的基礎,為非洲來台學生計畫推展的參佐路徑(「佛教阿彌陀佛關懷中心」學生來台就讀科系即涵括應用語文、護理、餐飲管理等實用學門)。整合台灣發展經驗中的產業優勢與學習計畫結合,例如台灣製造業極為普遍成熟的CNC數控技術,工業管理、商貿市場開發等應用學科,列為課程大綱。藉由產學一體、企業實作,理解台灣企業敬業精神與工作倫理,讓非洲學子回到當地或進入政府組織,或成為創業、外資大企業等管理階層的領頭羊,更是台灣發展經驗的延伸。
非洲為國際兵家所爭之地
資源豐沛的非洲為國際兵家所爭之地。一位在烏干達國立大學任教的台商眷屬表示,早於25年前就有日本帝國大學講師前往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迦納專研非洲政治;即令遠在歐洲地中海的賽浦勒斯都到烏干達招生。尤其是近年來中國成為非洲最大貿易、投資國,非洲當地的中國企業雇用通曉華語的薪資為一般薪資的三倍,會中文書寫者可高達五倍。如一般銀行員月薪400美元,會中文可逾1000美元。非洲來台就讀學生除原來的專業教授,並兼及中文教學;回到非洲立刻接軌,學以致用,讓「台灣學習」加乘。
早於2004年隸屬外交部的國合會即運用台灣在科技管理、公共衛生、疾病防治、農業科技的深厚基礎,以「知識援外」的模式推出「台灣獎學金」,由國合會提供獎學金給予遴選自23個邦交國菁英來台就讀、以英語授課的碩、博士學程,學習先進的知識,以補所在國人力資源上不足。這些來自友邦的學子也借鏡台灣發展經驗,進而深入瞭解台灣的風俗文化與台灣價值思維,藉高等人力資源培育,從紮根的角度,提供開發中邦交國所需的人才養成。將台灣在國際分工領域中,先行、相對優勢的產業發展歷程分享。使這些學員歸國後為國家領導、專業技術管理種子團隊,成為我國際上堅實、友好的夥伴。後因政策更迭,此一計畫也隨之變遷。
此番教育部的「非洲菁英人才培育計畫」,應只是起點。若能將台灣產業發展的國際經驗與實力,踏實的台灣企業紀律、人文精神,與非洲相對奔放、創意的特質交相融合,必將激盪出意想不到火花,開創台灣非洲「共好、多贏」的新頁。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名家評論